(人民日报,2020年7月13日,第5版)

工业扶贫是稳定扶贫的根本政策和长期解决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大以产业带动的扶贫工作力度,关键是要激发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的积极性,让企业愿意来、愿意留。”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愿意来并留下来”?最近,笔者深入浙江和四川的基层,考察了东西部扶贫合作的进展和成效,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人民日报|激发企业参与扶贫积极性(一线视角)

2017年,钱塘江沿岸的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和岷江沿岸的四川省宜宾市平山县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共同打造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合作示范园区。在园区建设中,两地政府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调动了企业“以商引商”的积极性,市场和社会各方齐心协力。目前,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合作示范园区已引进23家企业,签约企业平均投资规模超过5亿元。从浙江与四川扶贫合作的探索与实践来看,推进产业合作与扶贫的重要经验在于:将受援地区的“需求”与援助地区的“能力”准确匹配,调动企业带动对口地区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援助地区的优势,提高受援地区的造血能力。

人民日报|激发企业参与扶贫积极性(一线视角)

只有当产业转移、转型升级的需求能够满足产业扶贫的发展需求时,企业才会“愿意来”。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合作示范园区正是将四川省平山市的资源优势、电价优势与浙江纺织企业的产业转移需求相匹配,从而找到“你能做什么”和“你需要什么”的最佳组合。类似的例子是南浔广安东西扶贫合作工业园。针对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电梯、电机、木业等企业突破要素约束向外转移的迫切需求,已被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转移,吸引了电梯、智能家居等龙头企业的多个项目。

人民日报|激发企业参与扶贫积极性(一线视角)

商业环境不断优化升级,优质服务不断提供,这是企业愿意来的重要保证。在建设扶贫合作工业园区和引导企业投资土地的过程中,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每亩是英雄”等改革思路也被对口支援地区借鉴。例如,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和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建设的扶贫工业园区,通过优化服务让企业安心落户。对于园区内的项目,最短时间为1个月,最长时间为3个月,从谈判到签约,再到落户投产。

人民日报|激发企业参与扶贫积极性(一线视角)

工业扶贫寻求农民致富、企业盈利、经济发展等等。为企业发展提供产业链完整、成本低廉、政策和服务环境优越的可持续发展平台,以“留住”优质企业;只有实现多方共赢,行业才能健康发展。如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和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联合建设扶贫合作农产品双创业园,努力打造产业链长、完成深加工,实现农民创业、企业效益和园区发展的双赢。仅青田一家贸易公司就签订了70万斤辣椒的采购合同,每年向国外市场出口数万斤平昌辣椒。

人民日报|激发企业参与扶贫积极性(一线视角)

让企业真正愿意来并留下来,是发挥扶贫长期效益、推动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这也是促进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的关键。企业可以生存和发展,产业可以转型和发展,带动就业和增加收入,为实现“两个保证、三个保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调动企业入行扶贫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扶贫格局,一定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好扶贫攻坚战的目标和任务。

人民日报|激发企业参与扶贫积极性(一线视角)

(边肖是本报浙江分社的记者)

标题:人民日报|激发企业参与扶贫积极性(一线视角)

地址:http://www.jiuxincar.com/jxxw/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