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水面宽阔,天空高悬。从安徽省芜湖市到浙江省湖州市,一年后,长江三角洲的主要领导人再次聚首,世界不再是过去的样子。
在全世界肆虐的COVID-19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流行态势下,作为中国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如何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中表现出“高质量整合”的新举措?
这两天,在湖州召开的2020长三角区域领导人研讨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这是长三角一市三省最高决策沟通的重要机制,也是确定长三角区域合作基调和方向的重要会议。
沪苏湖铁路项目联合启动,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成立,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召开……会场内外,每个人都以“社区”意识自觉审视新模式下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顶层设计与本土实践的呼应中,在深度融合与对外开放的互动中,在宏大愿景与日常生活的规划中,长三角的融合正在向更高的层面迈进:一个区域共同体、一个发展共同体、一个命运共患难的共同体。
顶级设计与当地实践的呼应
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苏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奥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亮、科达讯飞有限公司董事长……本周末,近百名知名企业家齐聚太湖之滨,一场“大联盟”来临了。开完会后,南存辉等人仍然不肯离开,围在大家身边,谈论如何开展产业合作...
在国家层面,长三角一体化的产业布局和长三角企业互联互通的需求在此次活动中产生了共鸣。长江三角洲日益一体化点燃了企业家的发展热情。长三角各种产业联盟相继出现,人员流动、资本流动和技术流动加速了一市三省的融合。
打破地域限制,优化产业布局,在推进长三角高质量整合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受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驱动,还要受到国家战略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引导。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共建数字长三角”,与阿里巴巴的规划不谋而合。在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建议,长三角地区应在长三角打造“云”,并以云为基础建设基础设施,使网络效应服务长三角,走向全国乃至全球。
正如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阮青所说,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有中央政府的规划指导,地方企业的积极参与,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打造一个强大而活跃的增长极。
目前,这种合力正在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最大推动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一市三省科技部门签署合同,共同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嘉定、杭州、无锡和合肥利用各自感知、存储和计算领域的产业基地,签约建设长三角感知、存储和计算一体化超级试点中心;四地通信技术和金融服务企业宣布,将共同推进长三角量子通信主干网建设...
科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靠自己的努力用“看得见的手”搭建一个平台,用“看不见的手”搭建和共享,共同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从科学研究到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上”和“下”的同频共振使星星之火化为燎原之火。
经过这场流行病的考验,一个城市和三个省的人民更加迫切地需要在医疗卫生领域实现互联互通。目前,如何加快顶层设计,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各地医疗便利性,加强卫生应急领域的深度合作,完善“平战结合”的医疗资源配置机制,正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任务。
深度融合与对外开放的互动
“长江三角洲应该在国家的整体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不仅仅是扩大经济总量的规模,而是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地区核心功能、提升世界经济结构的引擎。能级和能级。”在6日举行的长三角一体化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听到了这样的话。
如何提高世界经济结构中的能源水平和水平?今天,长江三角洲的一个城市和三个省已经确定了“四个以上相互增加”的愿景。“大于”不仅意味着“加法”,还意味着“乘法”;它不是数量的叠加,而是质量的融合...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律。只有深度融合,发展动力才能更强。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一市三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领域的凝聚力、协调性和整合性不断增强,资源要素集中度不断提高。
一市三省联合发布的“2020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自2010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综合水平年均增长9.33%。这是在一个城市和三个省创建一个科技社区的结果,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力量经常携手合作,把长江三角洲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创新高地。
“随着科研成果向产业的不断转化,长三角将进一步推进建设世界级现代产业集群的目标。”江苏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清表示,去年底,江苏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中国钢铁研究科学技术集团联合成立了长江三角洲先进材料研究所,旨在为新材料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高浓度高能量辐射。场馆内外一城三省港口一体化的实践和探索是最直观的体现。
宁波舟山港穿过山区港口,用起重机穿梭往来,万吨级的船只从这里航行到世界各地。从这里向北看,洋山港和龙潭港...在一市三省港口群的正常合作下,以前的“单独”港口连接在一起。在会场上,通州湾新海港开发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再次掀起世界级港口群建设的新高潮。
“随着港航资源的整合和一体化发展机制的逐步完善,整个长三角港口群服务全球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欣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这次高层论坛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周其仁用“来来往往”来形容这种辐射。他认为,目前一个城市或地区的能源水平与行政级别、城市规模和人口无关,而是与城市的服务能力密切相关。因此,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发展必须追求更大范围的辐射,并考虑哪些服务是以更高质量的“来来去去”自行提供的。"这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目标."周其仁说。
今天的长三角不仅面临着区域内产业布局的调整,也面临着如何聚集全球资源要素、发挥各自优势、搭建平台、携手并进、提升区域整体能源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伟大命题。
在这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颇有启发。他说:“坚持开放,扩大开放,科学规划,积极参与国际循环,在扩大开放中获得更强大的资源、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这将更有利于国内流通的顺畅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马建堂认为,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有条件、有能力走在全国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新格局的前列,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支撑能力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日常生活的宏伟愿景和规划
中国商用飞机、长三角g60科技走廊战略合作协议、物联网领域“感知、存储、计算一体化”超级试点中心长三角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创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框架协议...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记者听到了许多新名词和新项目。正是这些新命名的高项目承担了国家长江三角洲综合开发战略的重要使命。:国家发展强区、优质发展示范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期改革开放新高地...
不管目标有多大,都需要每个项目的支持和每个市场主体的参与。在此次重大合作签约中,g60科技创新走廊与COMAC“牵手”。“我们将携手打造大型飞机产业链,推进民用飞机产业项目建设,共同打造大型飞机产业链基地。”g60科技走廊联合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型飞机产业链很长,这种合作让g60科技走廊的很多企业找到了一块垫脚石。
除新开工的沪苏湖铁路外,2020年将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实施1390个重大综合项目,总投资7.81万亿元。其中,在建项目955个,总投资5.61万亿元,新增项目435个,总投资2.2万亿元。
投资100亿元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R&D总部,总投资50亿元的永定智能科技产业园,总投资105亿元的格科半导体项目...一市三省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领域和主要平台,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扩大有效投资,为优质综合发展做出贡献。
湖州、南浔、盛泽、胡芬、松江、虹桥...两个方向相反的高铁模型缓缓通过每个车站,引来阵阵欢呼。这是记者几天前在沪苏湖铁路工程开工的湖州市吴兴区尹家围村看到的一幕。它模拟了四年后沪苏湖铁路开通时的样子。届时,湖州将首次被纳入上海的“半小时生活圈”,这是长三角高质量整合的另一面。
近两年来,长三角一体化一再按下“快进”按钮,这不仅是一项宏大的国家战略,也关系到该地区无数个人的日常生活体验。
在高级别论坛的主旨发言中,一位嘉宾特别称赞了长三角地区的“一刀切”:无论是浙江的“健康码”、上海的“随需应变码”、江苏的“苏康码”还是安徽的“安康码”,长三角地区的人们只有持有所在省市的绿色码,才能在长三角地区自由通行。
对于生活在长江三角洲的普通人来说,“融合”意味着从湖州到上海只需30到40分钟,也就是说,一条地铁可以覆盖上海、南京、杭州和其他城市...还能有更多像这样让普通人受益的整合措施吗?这个项目能进展得更快吗?这是长江三角洲无数人的共同期待。
标题:透过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看 高质量一体化的新作为
地址:http://www.jiuxincar.com/jxxw/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