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22字,读完约5分钟
本报记者张木东
根据最近发布的《2018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截至2018年10月,中国消费金融规模已达8.45万亿元,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巨大。多方预测显示,到2020年,中国的消费信贷余额将达到10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以来,与中长期消费贷款的平缓变化曲线相比,短期消费贷款占比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表明在金融业整体去杠杆化的背景下,消费金融业仍处于快速发展的轨道。
消费金融首席技术官姜宁立即强调,“消费金融市场是一个增长足够快、市场足够大的市场,空市场显然供应不足。”在他看来,在当前巨大的市场中,消费金融业的集中度并不高。从消费金融公司的角度来看,即使是顶级机构的交易规模也不到2000亿元。这表明消费金融市场的集中度非常低。
消费金融仍然充满希望
消费金融公司凭借其快速的审计和灵活的信贷发放来满足消费者的当前和潜在需求。
数据显示,中国短期消费贷款从2004年的1253亿元增加到2018年9月的8.23万亿元,增长近66倍,而中长期消费贷款同期仅增长15倍。仅消费金融的规模就从2010年1月的6798亿元增加到2018年10月的8.45万亿元,在国内贷款中的比重从1.7%增加到6.3%。
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2015年国内消费金融业的消费信贷(不包括抵押贷款)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仅为20%,低于韩国的41%和美国的28%。可见,中国消费金融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所所长李稻葵说,随着中国消费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消费贷款在总贷款规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按揭贷款、汽车贷款等中长期贷款在消费贷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大力拓展与商业银行错位的无担保和无担保消费贷款, 这样一来,无担保和无担保消费贷款在消费贷款中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消费金融公司可能在未来迎来一个万亿美元的蓝海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金融未来将继续增长,整个行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消费者情景、风险控制能力、客户获取能力和资本获取能力将成为消费者金融平台的核心竞争因素。政策的完善也将成为关键,无论是行业的统一监管、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还是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的完善,都将成为促进行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是打破游戏的关键
在上述背景下,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科技因素的驱动。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认为,从业务本质来看,金融技术推动消费金融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并在逐步深化,因此对任何机构来说,金融技术的投入都需要不断增加。消费金融的发展需要金融技术的投资和支持。最典型的金融技术集中在大数据风险控制的相关领域,包括建立信用风险评分模型、反欺诈、账户预警、指纹识别等。
“消费金融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需要快速适应执行不同规则的机构。这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来支持模型的快速迭代。”姜宁介绍说,目前,消费金融在大数据风险控制和反欺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消费金融目前正在做的是,通过2000多万活跃用户服务生成的基本数据,独立开发一个人脸识别系统,并通过生产实践和理论基础进行迭代,以标准化人脸识别技术。”他表示,这是会展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相结合的结果,不仅可以提高平台的运营效率,还可以降低行业的欺诈风险。
姜宁强调,身份识别是防范欺诈的第一道防线。由于在线消费金融服务的虚拟性,给客户身份认证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本研究解决了人脸识别技术中的活体检测、去噪和人脸比较等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了一套识别准确率高、运行速度快的在线身份认证系统。
不仅仅是消费金融,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都开始深入技术层面,以克服行业发展的障碍,更好更快地“破局”。例如,Gitzo正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提高金融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优化金融服务渠道和创新手段,通过移动应用、在线直销和电子商务平台,构建线下网点和在线补充业务网络系统。
吉佐集团首席执行官翁德雷·弗里德里希(Ondre Friedrich)表示,在一系列决策背后,吉佐消费金融利用了大数据、计算能力和人脸识别等技术。一方面,有必要收集大量数据来识别客户群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必要分析日常生活中留下的电子痕迹,如手机流量、漫游业务等。,适用于首次进入工作场所时没有信用记录的客户。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技术正在从背景向前景转变,形成向外部世界出口的开放能力。姜宁表示,即时金融正在为部分金融同行提供刷面支付、智能客服、网上信贷服务、智能营销等技术解决方案,以实现科技对行业和实体经济的深度授权。
标题:技术驱动推动消费金融行业发展
地址:http://www.jiuxincar.com/jxxw/8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