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02字,读完约2分钟
郭继元是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红水镇夏杰村的一名普通村民。2002年,32岁的他怀着致富的梦想,在国家“菜篮子工程”的号召下,向农村信用社申请了一笔为期一年的8000元贷款,用于建设塑料大棚。贷款发放后,由于缺乏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温室盈利微薄,无法偿还贷款,郭继元成了一个不诚实的人。
对逾期贷款,信用社按程序收取贷款。每次他们收贷款,郭继元都感到不舒服:他想还贷,并承诺还贷,但他并不富裕。他怎么还得起贷款?2005年3月1日,郭继元主动偿还贷款2000元。由于家庭开支增加,其余的都忙得顾不上了。后来,郭继元失去了偿还贷款的信心,从那以后,他背负着不诚信的不良贷款已经12年了。
然而,近年来精确的扶贫政策的逐步实施给了郭继元希望。三个孩子中,大的一个大学毕业,第二个享受大学扶贫政策,第三个免除高中学费,家庭经济负担逐渐减轻。不久,贫困户信贷修复政策的大力宣传,再次点燃了他“做人”的热情。2017年4月,他想尽一切办法偿还之前欠下的所有坏账。
2017年8月,郭继元积极响应扶贫开发的号召,向乐都区红水镇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3万元,用于道路运输车辆更新。当农村信用社核实情况后,得知他们的信用已经修复,认为他有必要的信用意识,符合确切的扶贫政策,立即给他发放了为期两年的“530”扶贫小额信贷3万元,实现了他的汽车致富梦想。
“我以前害怕贫穷,而不良信用是我十多年来的缺点。现在党的扶贫政策是好的,信贷修复政策已经摘下了多年来一直压在我头上的“失去信任”的帽子,实现了我通过贷款赚钱的梦想。我终于可以抬起头来了,我会珍惜这次脱贫致富的机会。”当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在村里看到郭继元时,他高兴地说。
标题:信用修复:脱贫致富的阶梯
地址:http://www.jiuxincar.com/jxxw/8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