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故事]
“石化、能源和电力行业遵循绿色发展的宗旨。他们不仅要践行安全环保理念,还要改变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变革。因此,再制造行业必将从中受益,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近日,在浙江汉盛智能再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的例会上,公司董事长谢玉江向合作伙伴和员工详细解释了企业下一阶段的发展规划。
作为一名“技术型”企业家,谢玉江一直有与员工讨论业务的习惯。事实上,谢玉江除了是企业主外,还是中国科学院(嘉兴港区)冶金研究所R&D技术中心主任,并获得博士学位。
“再制造是一个用高科技修复和改造废品的行业。它能使废品恢复生机,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谢玉江表示,他和他的团队专注于化工行业的修复和再制造技术,并通过组建企业,在智能再制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领域“深人耕耘”。目前,他们已经为嘉兴港区的许多地方化工企业提供了维修和再制造技术服务,帮助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就因为一颗“不安分的心”
他大步从“幕后”走向“舞台前”
在谢玉江看来,工作是一种职业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十二年前,谢玉江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主要从事实验室激光表面强化与再制造的研究与应用。当时,我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空航空航天、能源电力、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等重大工业技术装备的维修制造,并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人才工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谢玉江说道。
或许,对于大多数“技术”研究者来说,从事专业工作、过上稳定的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但谢玉江却有一颗“不安的心”。“中国科学院的每个实验室都像一个‘小公司’。它是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的。我们经常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谢玉江说,为了维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他成立了自己的团队。为了争取科研经费,团队努力开发新技术,争取新项目,培养新客户。在经营实验室的过程中,他逐渐挖掘出“办企业”的潜力。
事实上,谢玉江所在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激光表面改性实验室自1987年以来就一直从事金属表面强化与修复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空航空航天、能源和电力等重大工业技术装备的修理和制造。但是,这项技术一直面临着“养在内室,无人知晓”的尴尬,无法转化科技成果,因此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而谢玉、
2012年底,谢玉江开始带领团队积极尝试“走出去”,与企业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和应用,创造经济效益,同时发展壮大自己,与嘉兴港区形成不解之缘。“在实地考察中,我发现嘉兴港区地理位置优越。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上海、江苏沿江地区,有十多个大型专业化工园区。”谢玉江说,嘉兴港区及其周边的工业布局与他的团队所做的工作非常吻合。
2015年,嘉兴港区杭州湾新经济园区揭牌。嘉兴港新经济园区带着“二次创业”的希望诞生了。今年,谢玉江还正式成立了浙江汉盛智能再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进入新经济园区的企业。
“进入园区后,我们依托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技术优势,为石化、能源、电力等大型工业技术设备的维护和支持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成为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谢玉江说道。
此后,谢玉江和他的浙江汉盛智能再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可谓“失控”:获得了“创新嘉兴精英领军项目”创业领军人才项目的A级支持,并获得政府300万创业扶持资金;荣获浙江省科技企业和首届“省级”奖。
目前,浙江汉盛智能再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还与万华化工、三坊巷、嘉兴石化、川化股份有限公司、嘉华能源等20多家企业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打造循环经济的“产业链”
实现绿色化工的美好愿景
再制造不仅仅是对受损零件的简单修复,也是全方位的“体检”和再造。然而,与许多行业一样,谢玉江和浙江汉盛智能再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在成立之初就“举步维艰”。
然而,谢玉江有“真正的能力”,浙江汉盛智能再制造技术有限公司也有“硬实力”,这在此后的实践中一再得到证明。
三江化工一台锅炉给水泵转子损坏,全厂停产,周期7个月,更换转子费用120万元。更重要的是,停工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浙江汉盛智能再制造技术有限公司采用再制造技术修复转子,耗时15天,耗资20万元,不到原价的20%,也让企业负责人大吃一惊。
最初,谢玉江采用激光表面强化和再制造加工技术对新产品进行局部激光熔覆,并添加超耐磨和耐腐蚀材料。修理后的零件更耐用,而且成本远低于购买新零件,这也可以减少大修次数,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值得一提的是,三江化工修复后的转子比新更换的转子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因为它增加了局部强度。
行业内的口碑为浙江汉盛智能再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打开了市场,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长期困扰制造业的固体废弃物问题。例如,在过去,在化学工业中产生的废弃零件经常通过返回熔炉而被再次铸造和锻造,这不仅消耗电力,而且带来污染谢玉江表示,据统计,激光表面强化和再制造与制造新产品相比,可节能60%,节省材料70%,降低成本5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弃物,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80%以上。
至于公司的未来,谢玉江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信心。“目前,我们还与嘉兴石化、三江化工等知名化工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年经营收入翻了一番。下一步,我们将以嘉兴为中心,将企业再制造地图扩展到全国。”谢玉江表示,作为一名掌握了大量科技成果的研究员和企业家,他将继续带领团队坚持“需求导向、产业化方向”的科研价值观,努力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从而在科研上创新,在产业化中实现效益,实现绿色化工的美好愿景。
[表明你的态度]
如果你敢做敢为,你必须让科研成果“开花结果。”
在科技创新成为大势所趋之际,各种创新技术不断涌现,但不可忽视的是,科技专利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大量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谢玉江通过积极“推广”科研项目成果,将“养在内室,无人知晓”的技术专利转化为良好的产品和产业,不仅使研究人员了解最新的产业需求,及时把握市场发展方向,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某种程度上,它还能有效地“反馈”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大大缩短从实验室和研究领域到生产生活第一线的距离。
谢玉江说,如果科研成果“只开花不结果”,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渠道就不能及时有效地打开,新的生产力就不能尽快形成,这对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就没有现实意义。事实证明,谢玉江和浙江汉盛智能再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的案例是成功的。据统计,他们的再制造技术可以为嘉兴港区的企业在一年内节省数亿元,有助于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
“可以预见,随着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未来的科研之路不再是闭门造车的技术团队,而是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市场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过程。”同时,谢玉江也希望更多的研究人员能像他一样积极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推动成果转化,真正造福于人民和企业。
标题:【财智圈人物】从“学术派”到“实战家” ,实验室走出来的企业家谢玉江
地址:http://www.jiuxincar.com/jxjy/2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