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6字,读完约4分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迅速发展,使各族人民和平共处,和平与经济共存, 作为长期研究民族学的权威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系委员、中国民族学会会长郝时远教授认为,党中央的这一决定对解决民族关系有深远的意义,它对完善我们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新视野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规模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42%,但其居住自治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4%,经济地理上属于西部地区,全国陆路边远地区基本属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关系是我国最重要、最特殊的社会关系之一。 因此,郝时远教授指出,无论是从国家整体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还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林中自立的迅速发展,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否都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迅速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问题成为全球重大事务。 许多国家因民族间的矛盾引起社会动荡、武装冲突甚至国家分裂,这些教训很深。 因此,民族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谐快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需要进行多项事业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的第一矛盾。 我国面临的大部分社会问题都是由这一基本矛盾产生或相关的,民族问题也不例外。 郝时远教授认为,中国的民族问题表现多、杂,但基本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渴望加速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自身快速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是中国民族问题的主题。 这个主题决定了我国民族就业的主题,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迅速发展。 牢牢把握这个事业主题,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就业会议的谈话中指出:“对于各民族快速发展水平的差距,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缩小和消除。” 因此,在科学快速发展观的指挥下,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巩固和快速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要任务,这种快速发展的效果是民族关系
郝教授说,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角度来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观念也是协调民族关系的基本标准。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和理解各民族在历史迅速发展中形成的以前的传承、语言、文化、风俗习性、心理认可等差异,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也不能用强制的方法改变。” 这是“尊重差异,包含多样性”问题的意思,也是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表现。 我国的民族多也意味着文化多样。 文化多样化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资源。 因此,保护、继承和快速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任务。 当然,“尊重差异”是为了在差异中寻求和谐,实现各民族文化互相照耀繁荣、迅速发展。 “包容多样性”是为了在多样中谋求统一,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奠定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因此,邓时远教授认为保护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少数民族居住的西部地区对全国生态环境的未来变迁有重要影响。 而且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历来传承的文化、生产方法、社会生活的传承和迅速发展。 因此,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出发,探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模式,将跨越式快速发展定位于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度,使生产快速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标题:【时讯】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地址:http://www.jiuxincar.com/jxxw/17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