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15字,读完约8分钟
香港嘉源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值在一天内暴跌了约80%,该公司刚刚宣布,实际控制人几乎将其所有股份都质押给了大连银行,并宣布这些股份仅在几天后才被解除质押。针对这一现象,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行长向《中国证券报》记者感叹道:“市场对信贷风险是否会传导给银行有多敏感?”
存在股权质押风险的企业通常是大型企业集团,股权质押融资只是其融资方式之一。当这部分融资出现问题时,通常表明整个集团的债务风险更大。“这是银行和金融体系面临的最大风险。”一位资深银行家表示。
然而,已披露2018年业绩报告的几家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并未大幅上升,甚至略有下降。据《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股权质押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是银行融资资金,属于‘表外’资产。”表外资产不列入银行的财务报表。”然而,作为表外资产,银行理财基金参与股票质押业务,对于投资者面临的不良状况和风险存在不同意见。
一天之内释放誓言
继惠山乳业之后,另一只香港股票嘉园国际(02768.hk)大幅下挫,加深了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
1月17日,浙江商人沈宇星(又名沈天庆)对持有嘉园国际55%股份的香港股份公司的股价进行了深度跳水。下午开盘后,股价下跌近90%,至每股1.4港元,收盘时每股2.52港元,跌幅为80.62%。
根据2019年1月15日发布的嘉园创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第一期超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2017年2月,沈宇星将嘉园创生全部股权的98.83%质押给大连银行上海分行,为其子公司23亿元的银行贷款提供融资担保,质押期为3年,质押期至2020年2月27日止。本手册于2019年1月3日签署。
嘉园创生是嘉园国际的母公司,实际控制人是沈宇星。
1月22日,嘉园创生紧急发布了《嘉园创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关于中国货币网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解除股权质押的公告》。根据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沈宇星于2017年2月27日将其所持有的8.6亿元(占当时注册资本8.8亿元的98%)股权质押给大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上述股权质押为公司全资子公司浙江嘉园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23亿元的银行贷款融资提供担保,银行贷款所筹资金全部用于青岛项目的股权收购。沈宇星已向大连银行上海分行办理上述8.6亿股股份质押注销登记手续,股份质押注销登记日期为2018年12月29日。
对于股权质押的不一致,嘉园创生解释说是由于忘记更新股权状态造成的。
外界不知道实际情况。
据某城市商业银行分行行长分析,根据嘉园创生的公告,实际控制人的股权质押是为其贷款提供担保,应属于银行的“表内业务”,股权质押是一种信用增级手段。
大连银行官方网站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该行资产减值损失为15.69亿元,较第二季度的10.43亿元大幅增加5.26亿元。本行一季度资产减值损失为5.95亿元。
根据一位经纪公司收款部人员的分析,通常是股价大幅下跌的公司的债权人发现了上市公司的潜在违约风险。“例如,只有少数人知道银行停止向企业贷款。一旦风声泄露,将引发一波抛售股票的浪潮,并产生巨大影响。”
根据大公国际2018年9月14日发布的公告,截至2018年8月底,嘉园创生的贷款余额为303.18亿元,累计新增贷款占2017年末净资产147.22亿元的43.76%。
衰退的奥秘
令人费解的是,已披露2018年业绩报告的上市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并未大幅上升,甚至出现同比下降。
例如,兴业银行2018年度业绩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不良贷款率为1.57%,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宣布,截至2018年底,不良贷款率为1.92%,较年初下降0.22个百分点。根据上海银行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不良贷款率为1.14%,比去年年底下降了0.01个百分点。光大银行表示,截至2018年底,不良贷款率为1.59%,与去年年底持平。
这与市场预期不符:2018年是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暴露的一年。为什么企业的风险,尤其是上市公司的风险,没有传导到银行?
穆迪金融机构部分析师兼副总裁尹晋华对《中国证券报》表示,从“不良贷款率”这个名称可以看出,这个指标反映了贷款质量。如果银行通过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渠道参与股票质押融资,则不会反映在“贷款”账户中。“资产减值损失”指标能更好地反映银行的风险。例如,如上所述,2018年大连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每季度都有大幅增加,能够反映真实情况。此外,第一家在市场上披露业绩报告的银行应该对其资产质量有信心。小型非上市银行可能面临更大的问题。
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行长告诉《中国证券报》,参与股票质押融资的大部分资金都是银行融资资金。这部分资金属于“表外资产”,银行不披露。
据了解,股票质押式回购分为现场和非现场两种。通过经纪人和股票交易所,它被称为市场股票质押;直接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进行股票质押融资,不经过证券公司或交易所,称为场外股票质押。证券公司是市场股票质押的直接主体,而银行只直接参与非市场股票质押。
银行直接参与的场外股票质押业务是利用股票作为质押和贷款的信用增级手段,因此应属于银行表内业务。然而,没有关于这项业务的规模和资产质量的确切数字。“这个项目不会在银行的财务报表中单独列出。因此,这是不可能计数。”穆迪金融机构部分析师兼副总裁尹晋华告诉《中国证券报》。
表外资产的风险几何
对于上市股票质押,银行只能通过证券公司间接参与。参与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信托计划来对接股票质押受益权的券商打包;二是通过认购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产品参与,包括“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交易结构。在“一对一”模式下,我行与理财基金发起单一信托计划或基金专项计划,认购约定的经纪类资产管理产品;在“一对多”模式下,银行用理财资金认购券商的少量优先资金,券商自有资金或其他社会资金作为下层的安全缓冲。
信托网(Trust Network)分析师郭燕菊表示,如果银行的理财资金被用作现场质押融资的“渠道”,它们一般会被制成一个单一的信托计划,基本上不在市场上筹集,外界很难看到,更难把握其具体规模。
根据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季度监测报告》,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影子银行理财产品对接资产规模为24.8万亿,是影子银行最大的组成部分。其中,连接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理财产品规模为9.0万亿元。尹晋华指出,该行从事股票质押业务的理财资金在9万亿元人民币之间,但具体比例难以判断。
然而,尹晋华认为,股票质押融资的规模与该行数百万亿的总资产规模相比非常小,即使发生风险,对该行资产质量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与券商不同,截至2018年9月30日,整个行业的总资产只有6.2万亿元。如果股票质押融资出现问题,对券商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的影响非常明显。”
据一位高级秘书介绍,银行股票质押业务的风险主要是现场质押。“我已经和券商、银行的人谈过了,市场上的质押规模约为1万亿元,可能是银行的资金占了比较大的比例。”据估计,30%-50%超过收盘线,应该有约4000亿至7000亿的风险。目前,纾困基金的规模约为4,000亿至5,000亿元,初步应可涵盖风险。”
一些银行家表示,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理财产品的不良贷款率已达到1.6%。该行的理财产品接近4万亿元。根据这一估计,风险理财产品的规模不应被低估。
与尹晋华的观点不同,上述秘书长指出,股权质押风险只是企业信用风险传导的一部分。这种联系有问题,表明背后有更大的债务问题。“股票质押的风险是对银行的严峻挑战。这就像第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
标题:警惕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 银行股票质押业务风险调查
地址:http://www.jiuxincar.com/jxxw/8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