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8字,读完约3分钟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六年以来,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交际圈不断扩大,成果越来越多。
其中,一个具体项目无疑是实现“一带一路”愿景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这些项目能否及时开展、顺利推进、高质量完成,不仅关系到互利共赢的成果,也关系到全世界人民对“一带一路”的感受和认知。在这个过程中,融资情况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进度,因此对“一带一路”的建设意义重大。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项目的投融资、运营、落地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充分发挥了基本的融资功能,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工农建设”等大型商业银行凭借其规模优势,在许多商业项目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丝路基金、中国投资公司等股权基金在激发国内外社会资本、改善融资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国信用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保险机构在风险评估、信息服务等领域有效发挥了专业优势...所有这些都使“一带一路”项目获得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同时,必须看到,“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一项顶层设计和系统工程,其经济红利的释放需要相关各方的长期合作和长期努力。因此,金融机构今后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提高国际化水平。虽然“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倡议,但它是属于世界的公共产品,是所有相关国家的共同事业。在“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金融环境差异较大,这就要求中国金融机构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扎扎实实提高国际化水平,千方百计加强与其他国家金融机构的业务联系,争取相互支持。同时,针对“了解发达国家的人才多,了解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少”的问题,要加强人才的配置。
第二,加强政策沟通能力。在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中国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地要与项目所在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打交道。如果与东道国的关系处理不好,在具体业务中很容易遇到各种风险。因此,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金融监管机构的联系,帮助加强中国金融机构与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联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三,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的政策风险和市场环境千差万别。虽然中国信保等专业机构拥有丰富的国家风险信息储备,但中国金融机构整体在这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因此,一方面要鼓励专业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整合来自高校、智库等层面的资源,使相关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融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的成功召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项目,中国金融机构将会为这些项目的开花结果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
[我想纠正错误]主编:范玉萌
标题:打通互利共赢的资金“血脉”
地址:http://www.jiuxincar.com/jxxw/10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