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94字,读完约7分钟
虽然消费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但依赖消费市场发展的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增长率并不“同步”。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的披露,2018年许多注册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也相继浮出水面。虽然各消费金融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仍保持较高增长,但披露业绩的赵联消费金融(以下简称“赵联”)、苏宁消费金融(以下简称“苏宁”)和海尔消费金融(以下简称“海尔”)等10家消费金融公司实现净利润总额仅为44.35亿元,同比下降1%。
在这方面,Sack Research Institute认为,尽管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拥有金融牌照,依靠银行和上市公司,并继续增加资本和扩大股份,但利润增长率仍然较低,主要原因是行业整体竞争加剧,合规成本和运营成本大幅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平安浦辉、微信(港股02003)和好又多等非特许金融机构已经关闭或正在缩减线下业务。与此同时,吉藏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藏)和中行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行)等总行授权的消费金融公司也在改变线下模式。
“消费类金融机构关闭线下门店或调整线下业务主要包括五大原因:政策风险、运营成本高、网上贷款备案延迟、投资者的产品条款偏好以及持续的‘飞单’。”一些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消费金融机构
线下业务萎缩
最近,中国平安(香港股票02318)集团联合首席执行官陈新英在2018年年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18年底,平安普惠在鲁法克斯控股的贷款余额为3700亿元,贷款余额在5年内增长了20倍。2018年9月,平安普惠关闭了全国834家线下商店,并将其转变为全线运营。
事实上,平安普惠并不是唯一一家外包线下业务的公司。微信金科、Dianrong.com、你我贷款、ppmoney和好又多贷款都已经关闭或正在收缩线下业务。
根据微信金科的年报,自2018年10月10日起,微信金科集团已达成网上向线下业务平台销售的协议,并自该日起逐步停止实现网上向线下信贷产品。在经营策略和客户获取方面,喜洋洋逐步取消线下推荐渠道,计划在2018年底前实现全线客户获取运营。
萨克研究所(Sack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员王世强表示,消费者金融机构关闭线下商店或调整线下业务的主要原因包括五大原因:政策风险、运营成本高、网上贷款申请延迟、投资者偏好产品条款以及持续的“飞单”。
从政策风险的角度来看,近三年来,监管机构已经打击了常规贷款、校园贷款和超盈利贷款。在一些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网上展览业的消费金融机构举步维艰,甚至面临被取缔的风险。
此外,由于参与机构数量庞大,越来越难以获得线下客户,消费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也在不断上升。“线下客户获取成本很高。一般来说,借款客户发行的10-20万元、24 -48期的贷款产品要收取更多的利息,以抵消客户收购成本。然而,如前所述,时间越长,控制风险就越困难。因此,除了纯粹的分流模式,信托、消费金融公司和其他资本合作伙伴对于期限超过24期的贷款产品不愿意接受或根本不合作。有些机构甚至只与网上消费信贷产品合作,并要求贷款期限在12个月以内。”王世强指出,长期产品的融资成本也很高,这导致消费金融贷款机构的利润进一步收缩。
在网上贷款监管方面,除了“三减”外,网上贷款备案已经多次延期,网上贷款平台必须切断间接成本较高的业务,以降低运营成本。线下商店的租金和销售人员的工资是最大的,必须首先优化。
此外,在消费金融公司的账户经理中也出现了“飞单”,各消费金融机构基本上都出台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但为了获得更多的佣金,“飞单”仍时有发生。这不仅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也给客户带来了损失,给公司带来了风险。
然而,关闭线下商店并不意味着消费金融机构完全放弃线下业务。这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运营成本,避免政策风险。据萨克研究所(Sack Research Institute)称,一些消费金融机构已经关闭了线下商店,并停止招聘新的客户经理,但它们仍在与外部机构和个人从业者合作,不仅签署雇佣合同,还签署合作协议。这样,客户经理或雇佣机构就变成了为消费金融机构推荐客户的纯粹指导机构。
金融技术赋予消费者金融权力
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
在2017年特许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大幅加速后,2018年部分公司增长潜力似乎不足,特许消费金融的利润也从集体快钱变成了双头分化。总体而言,以上统计的10家消费金融公司的结果显示,2018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
"消费金融公司的整体净利润增长率将不可避免地大幅下降."据萨克研究所(Sack Research Institute)称,主要原因如下:首先,一些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大幅下滑,拖累了整体业绩。据统计,与2017年相比,吉藏、迈克通、海尔、中国邮政等消费金融公司保持快速增长,但吉藏仅增长5%,而中国银行、苏宁、华融等消费金融公司同比分别下降59.3%、79%和88%,严重拖累了整体业绩。
第二,整个行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了。去年,兆联、Gitzo等主要消费金融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超过净利润,部分公司甚至出现营业收入增长和净利润负增长,这意味着各类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成本大幅上升。
“监管要求不能外包对持牌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对于违规操作,监管部门已经开出了六张罚单,远远超过往年,迫使各平台不断招兵买马,积极整改,加大研发投入和风险控制,加上各种金融机构。他们参与了消费金融业务,获得客户的成本大幅增加。由于各种原因,总的经营成本增加了,净利润增长放缓是不可避免的。”萨克研究所指出。
此外,一些早期成立的总部消费金融公司通过股东资金和资产支持证券发行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这加剧了消费金融公司的绩效差异。
相应地,为了降低成本,许多消费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利用金融技术,如大数据风险控制、人脸识别、智能机器人和光学字符识别技术来提高效率和优化成本。
例如,兆联自主构建的天网风险控制系统,采用人脸识别、机器学习、大数据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进技术,依托消费金融场景,构建覆盖贷前、贷中、贷后所有环节的风险管控能力,自动审批率超过99%。在大大提高审批效率和用户体验的同时,也降低了手工审批的成本。
Gitzo去年开始采用aldi模式,以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在阿尔迪模式下,Gitzo直接培训店员或商店经理,这样商家就可以直接为顾客处理产品展示,而无需通过Gitzo销售人员。
“总体而言,消费金融行业方兴未艾,但在短期内,随着消费金融领域参与者数量的增加,监管政策也越来越严格。”萨克研究所建议,各消费金融公司应不断加强合规风险管理,在利益和收费上坚持合规底线,不与714高射炮等非法平台合作,谨慎选择线下合作渠道提供商,防范伪装成渠道提供商非法会展业的欺诈集团带来的潜在声誉风险,以充分利用金融科技会展业,增强竞争力,实现角落超车。
标题:“成本跑得比规模快” 消费金融机构“割爱”线下业务
地址:http://www.jiuxincar.com/jxxw/10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