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5字,读完约4分钟
看到这个话题,也许你认为我想说:你的艺术技巧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你不能被称为艺术家;或者,如果没有足够的额外文字技能,你就不能被称为艺术家;或者你没有足够的资格成为一名艺术家;或者你没有获得任何奖项,没有加入任何协会,不能被称为艺术家,等等。实际上,他们都不是。我是说,你怎么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艺术家呢?
艺术家的头衔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找不到的。然而,从初衷来看,它必须有美德、功勋和声明的分量,因为出名和结婚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而且在我们的文化人当中有相当大的敬畏感。特别是在近代,从西学东渐的角度来看,人们在关注中国文化的个性之后,普遍认为“艺术”是中国文化最独特的精神特征。在宗白华、、唐君毅、许、李泽厚等人的论述中,“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梁漱溟甚至认为“中国的一切都是艺术”。由此可见,艺术和艺术家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意义和份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目前,艺术和艺术家并不那么高尚和伟大。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是指艺术技巧娴熟、审美能力高、从事艺术创作并取得一定成就的艺术家。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个艺术家实际上是一种职业和技能。显然,如果我们以传统文化为参照,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缺乏一种厚度和神圣感。
也许在当今社会,艺术家的定义可以基于技能、美学、创造能力等。,但这个条件太低了,它的属性至多是艺术家。例如,画家是画家,音乐家是音乐家,影视艺术家是演员、导演、编剧等等。然而,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成为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下的艺术家,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深厚的文化积淀,二是“忧患意识”。没有这两点,我想你一定不是中国文化意义上的真正艺术家。
艺术家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由孕育中国艺术的文化土壤和自然决定的,因为中国文化的“生成性”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层次性”文化特征。作为一种艺术技巧、形式和审美能力,它只是艺术创作的基础,真正的艺术本质是通过外在的技巧反映作品背后的创作者“人”的文化厚度和思想深度,以及对这种文化和思想的获得。另外,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传统文化固有的、始终如一的“忧患意识”。如果“文化积累”是文化,那么“忧患意识”就是意识形态。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我们才能被称为中国文化意义上的艺术家。
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来源于以《周易》为第一组经典的文化渊源,以及由“倚天”的传统农耕文化所带来的生存恐惧,并逐渐转化为“集体文化意识”。尽管这种文化和地理上的局限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而改变,但它已经成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类的共同财富,并融入了我们文化乃至民族的血液。这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应该遵守的独特品质。
《系辞》说:“作《易》的人有心事吗?”从那以后,文明开放了,人文学科繁荣了。沿袭传统主流文化,如孔子的仁、老子的柔、孟子的命、屈子的悲、贾萱的悲,都以苦为生存的前提,这也是传统文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努力进取,八年抗战和同仇敌忾显示了苦难文化的目的;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共产党人的国歌,是对现代忧患意识的继承和转化,体现了他们深刻的历史意识和广阔的未来战略。
忧虑是全人类共有的。然而,对文化的担忧是中国文化固有的,它贯穿于文化之中,并与社会共享。目前,传统的忧患意识已经转化为现代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没有文化积累,就不可能创造出内涵深刻、思想深刻、具有经典价值和引领意义的艺术作品;社会责任和责任是艺术家品格的要求,是艺术作品在深度、厚度和温度上的自我完善,是判断其艺术是否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标准。只有具备这两点,艺术家才能在中国文化的意义上。如果当代艺术家在这样的条件下被要求,那么大师、大师和其他人的帽子满天飞将成为一个笑话。
(作者是中国文学评论协会理事)
标题:且慢以为你是艺术家
地址:http://www.jiuxincar.com/jxxw/1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