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8字,读完约4分钟
汽车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如此重要的行业,我们应该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用战略思维把握和提升汽车市场的消费预期,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各地在出台汽车消费相关政策时,要把握力度和节奏,不要因噎废食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6月12日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前五个月中国汽车生产和销售分别为1024万辆和1027万辆,同比下降13%。这已经是中国汽车市场连续12个月的下滑,而且下滑的幅度还在扩大。如果说以前只有少数企业经历过销量的大幅下滑,那么现在包括吉利和长城在内的龙头企业,以及实力更强的南北大众和上汽通用,都不禁感到震惊。
汽车市场继续急剧停滞。除了人们反复谈论的中国汽车产销量基数高、部分消费潜力受到房地产市场挤出效应的制约、部分城市限购政策抑制消费需求等原因外,行业内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趋势,即提前实施国家六项排放标准。在一些地方,在从国家五级升级到国家六级的过程中,他们没有按照正常的进度推进,盲目攀比,提前实施国家六级标准,使得原始设备制造商和经销商措手不及,产品和配套供应链难以正常应对。
汽车是继房地产业之后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刺激就业,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它具有非凡的整合新技术的能力,被称为“宏观经济稳定器”。统计显示,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就能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增值2.64元。目前,中国汽车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已超过4000万,约占全国城镇劳动人口的12%,税收收入也超过10%。面对如此重要的行业,我们应该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用战略思维把握和提升汽车市场的消费预期,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有人会说,汽车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它的发展应该由市场来选择,以达到“适者生存”。这是真的,但具体问题应该详细分析。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减弱,汽车市场正在迅速下滑,各地在出台汽车消费相关政策时,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不能因噎废食。一些政策在实践中可能是不可持续的、不稳定的、交叉的或矛盾的。从局部的角度来看,单独看某个因素可能是对的,但是如果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
例如,许多地方提前将国家五项排放标准改为国家六项。根据各地公布的国家六项标准实施时间表,计划提前实施国家六项排放标准的地区已经大大超过了“蓝天防御战”的要求。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垄断了第六个国家项目的关键部件,产品短期供应不仅紧张,而且给产业安全带来隐患。如果现在要求企业推出国家第六阶段B产品,意味着产品开发时间从6.5年下降到2.5年,这意味着不仅产品准备肯定不足,而且技术升级测试和验证的压力将大大增加违规风险。同时,全国五大车型库存压力的增加也将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最终消费者买车的观望情绪有所增加,这进一步加剧了汽车市场下滑甚至经济下滑的风险。
依托越野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先发优势,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深化了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大了创新力度,产品力度和营销力度均大幅提升,部分品牌开始向上突破。然而,跨国汽车公司已经弥补了这两个“缺点”,国外强势品牌也在不断挤压。独立品牌的市场份额从去年4月的42.3%下降到今年4月的37.1%。
最近,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促进重点消费品更新换代和资源顺利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措施,包括禁止限制和购买新能源汽车。但是,在对这一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中仍存在一些偏差或误解,他们并没有积极“放开限购”。
负面的担忧是,放开限购将加剧交通拥堵和污染物排放。事实上,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有效地引导消费者使用汽车。例如,在许多欧洲城市的中心区域或主要拥挤区域,增加拥挤收费来管理车辆的进入。通过经济手段控制交通流量并没有抑制人们对汽车的刚性需求,而是让消费者从自身使用成本的经济角度自主驾驶或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5g牌照在中国的发放,智能汽车和整个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机遇时期。大数据和更精细的城市管理将帮助地方政府实现车辆控制从限制购买到引导使用的转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取消限购是地方政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机会,从行政控制到市场手段和新技术。
标题:经济日报评论:汽车消费政策要把握好力度与节奏
地址:http://www.jiuxincar.com/jxxw/1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