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2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旅游绿皮书: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发布。报告对各地特色城镇给予了特别关注,并对今后特色城镇的治理和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旅游研究中关注特色城镇的发展有其现实原因。到目前为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公布了两个全国特色城镇名单,全国特色城镇总数已超过400个,其中66%是与旅游业发展、历史文化和民族社区密切相关的特色城镇。一些省份甚至要求在发展旅游城镇的同时,按照3a级景区标准建设工业城镇,似乎景区和文化是特色城镇不可或缺的要素。
但事实不应如此。2018年8月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建立特色城镇和小城镇优质发展机制的通知》指出,特色城镇建设要坚持产业布局,全面优化经营环境,引导企业扩大有效投资,打造适合工业、居住和旅游的特色城镇和小城镇。同时,要坚持经济和城市化的规律,使之成为一个市场化、自然化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特色城镇既不能停留在工业园区那样的产业集聚阶段,也不能过分依赖政府和外部资本的持续援助。相反,要围绕主导产业形成基本的产业生态圈,为特色城镇的产业发展和宜居性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高端产业和人才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很少集中在小城镇。许多小城镇和县城试图通过工业园区或创新创业园区吸引高端产业和人才落户,以提升区域整体水平,但最终仍是支持中心城市的产业或承担被其淘汰的落后产能,这也导致未来城市化进程受限,无法有效缓解“大城市病”。
城乡一体化不能简单地通过政策或资本来解决,因为城市化进程,或每个人选择居住的地方,是一个用脚投票的过程,这取决于一个地区能够提供的综合因素。人们对生活的需求是多样的。产业发展前景好、基础设施和服务完善的小城镇也可以成为企业和人才定居的选择——这是特色城镇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特色城镇的现状不仅是文化旅游特色城镇占一半以上,而且各类城镇建设对产业升级重视不够。一些工业发展特色镇尚未建成完整的工业平台,已建成旅游服务中心,并开始在镇内开发观光项目;然而,文化和旅游城镇与普通景点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基础设施或配套服务和产业方面的简单投资,从未出现过商业回报。笔者并不认为“适合旅游”这一要素不应该出现,但如果这一要素在产业平台形成之前出现,将会带来更多的“游客”短期停留而非长期定居。从商业逻辑的角度来看,这将带来两种不同的投资收益方式——为“游客”提供配套设施和服务,以便通过短期住宿和餐饮获得收益;然而,为“社区居民”提供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是无利可图的,希望通过人才和企业产生的产业税获得利润。如果我们忽视高端产业平台的创建,混淆概念,那么所谓的“特色镇”就失去了意义。
特色城镇需要巩固产业基础的另一个原因是确保特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现有的特色城镇大多是政府主导的行为。在政府形成计划后,运营商或房地产企业将跟进资金,也就是说,在特色城镇建设的初期,将会有明显的政策和资金优势。然而,这种优势并不是一直存在的——提供资金的企业会因为经济周期的波动或自身的发展而改变其资金支持,各级政府会根据本地区的均衡发展等因素调整其政策实施目标。客观地说,政策和资金优势对于特色城镇来说并不持久。因此,特色城镇必须优先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创造回报,支持长期的产业升级和综合发展。
只有通过产业发展的“造血”,其他功能才能正常运行。因此,有了相对完整的产业平台和相应的商业模式,产业转型和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可以跟进,应该成为特色城镇的重要发展模式。
标题:特色小镇:不可因光环丢掉产业根基
地址:http://www.jiuxincar.com/jxxw/8824.html